戰疫心理輔導|你有這些疑問嗎?新型冠狀病毒心理防護問答① 二維碼
3
發表時間:2020-02-06 14:37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著14多億人心。目前,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,全國上下眾志成城抗疫情。 由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和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,給普通民眾帶來了恐慌情緒,尤其是心理發展尚未成熟的小學生。以下我們提供了疫情期間小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心理困境與疏解方法。 你有這些疑問嗎?讓我們看看學校心健老師的解答吧! Q1: 我看到新聞里說要關注人們防疫心理調適,這是什么意思呢?我可能會有哪些反應? 答:心理調適是使用心理科學方法對人們的認知、情緒、意志等心理活動進行調節,以保持或恢復正常狀態的實踐活動。心理調適既可以幫助自己,也適用于幫助別人。面對突然發生的重大疫情,每個人都難免會產生不同的消極情緒,如焦慮、恐懼等,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心理調節的方法緩解這些過度反應的情緒,增加抵抗疫情的能力,這就是防疫心理調適。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 認知:注意力不集中,記憶力下降,對身體各種感覺特別關注,并將身體的各種不舒服與“疫情”聯系起來。 情緒:對“疫情”無法控制的緊張、擔心、焦慮、恐懼;情緒容易煩躁,容易激惹;對“疫情”信息感到憤怒。 行為:逃避、回避一些信息或者場景,反復去查看疫情的進展消息,測量體溫,行為沖動,減少社交等。 軀體:食欲差,惡心,腹部不適,腹瀉,尿頻,出汗,肌肉緊張及發抖,雙腿乏力,頭痛,胸痛,胸悶,手足無措,坐立不安;睡眠差(入睡困難、睡眠淺、早醒、多夢且多惡夢);甚至出現血壓、體溫升高等情況。 讓我們通過思維導圖來了解下吧。 Q2:我家離疫區很遠,周圍也沒有人感染病毒,我有必要接受心理干預嗎? 答:心理學家發現,他人的行為及行為后果也會對我們產生巨大的影響。雖然我們沒有到過疫區,沒有感染病毒,但聽到、看到他人感染病毒甚至死亡,我們也會間接感受到患者的痛苦,這就是替代性“中毒”。同樣的,如果他人看到我們通過進行心理調適,實現了身心健康,他們可能也會受到鼓舞,在出現心理困擾的時候及時尋求心理幫助。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,接受心理干預都是有必要的。
Q3: 我怎樣才知道自己(或家人)需要心理調適呢? 答:面對疫情,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如擔心、緊張的消極情緒,這是非常自然且正常的現象,無需擔心。但如果你和你的家人出現了以下這些癥狀,就說明你們的負面情緒超出承受范圍,那就需要進行心理調適了:(1)一天中大多數時間都覺得很緊張、很焦慮,并且持續了好多天無法緩解;(2)情緒波動很大;(3)身體上出現一些不適,如頭疼、胃疼等,睡眠狀況下降、食欲改變;(4)做平時喜歡的事也提不起精神;(5)腦海中反復出現一些不合理的想法和沖動,等等。及時尋求心理援助,是強者的表現。
Q4:除了撥打心里援助熱線,還有其他辦法調整自己或家人的情緒嗎? 答:當然。對于我們小學生來說,可以通過深呼吸、運動等方式放松自己;可以通過看書、看電影、聽音樂等方式轉移注意力;可以向家人朋友傾訴,得到他們的鼓勵和支持;可以書寫日記,記錄心情,與自己不合理的想法“辯論”等等……當然,如果這些辦法都不管用,請一定要撥打援助熱線尋求專業幫助,也可以聯系學校的心理輔導老師哦!
Q5:新聞里讓大家戴口罩、少出門,可長輩卻一直不聽勸,我該怎么辦? 答:大人們可能會根據以前的生活經驗來判斷當下的事情,但又由于首次遇到而低估了問題的嚴重性。作為少年兒童,我們一方面可以用各種數據、圖像形象來對大人們開展形勢教育;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地向他們表達擔心:“您如果感染了我會很擔心的”。此外,也可以采用身邊或附近的例子來提醒他們提高危機意識。 Q6:媽媽看了新聞變得很緊張,搞得我也緊張起來。緊張的情緒也會傳染嗎? 答:你之所以會被媽媽的情緒影響,是因為你主動選擇關心媽媽,和媽媽一起分擔緊張和壓力,并不是被動地染上了壞心情。所以,你可以和媽媽一起做一些釋放緊張情緒的小活動,如做些家務勞動、看看喜劇片、以及試著從不同的角度解讀“新冠肺炎”事件,從中找到一些積極的、可能為生活帶來改變的信號。 情緒是會在人與人之間“傳染”的,這種“傳染”之所以會發生,是因為人們天生就有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,即“共情”的能力。共情是人們在遇到困難時彼此支持的基礎。 Q7:媽媽在家里隔幾分鐘就要洗手,每次要洗很久。她這是怎么了? 答:預防疫情最好的辦法就是勤洗手、少出門、戴口罩。及時洗手在疫情發生時是非常必要的,但過度頻繁的洗手就沒有必要了。由于對感染病毒的恐懼和焦慮超出了承受極限,有些人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,通過反復洗手、反復清潔、反復消毒等行為能暫時減輕這種不安全感。作為家人,你要“看到”媽媽內心的焦慮和害怕,避免不理解的指責和批評,多多給予媽媽擁抱和關心,你還可以邀請媽媽一起做一些緩解情緒的小活動。如果媽媽的癥狀沒有得到好轉,要建議媽媽尋求專業心理師的幫助。 Q8:聽說壞人和身體差的人才會得病。可我是個好孩子身體也棒,我會感染病毒嗎? 答:心理學中有一個“樂觀偏差”效應,它是指人們認為好事更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,而壞事都會發生在別人身上。仔細想一想,你會發現這種想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。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感染病毒,與我們是什么樣的人沒有關系。所以,現階段的我們一定不能抱有僥幸心理,盲目樂觀,都要做好防疫措施,用科學的手段保護自己。
Q9:只要我身邊的人戴口罩不被傳染,我就也不會感染病毒,所以只要別人戴口罩就好了。我這樣想對嗎? 答: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。自己戴好口罩,做好防疫措施是自我控制能力強的體現。相反,如果沒有足夠的自我控制力,就會將自己的安危寄托在他人的身上。如果人人都想“搭順風車”,通過他人防疫來保護自己的健康,會導致防疫責任的分散。所以從我做起,做好防疫措施,這既是對自己負責,也是為他人負責。相信你可以做到。 Q10:別人打噴嚏、咳嗽時,我就覺得自己要被傳染了,我的擔心正常嗎? 答:疫情在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時,我們容易產生焦慮,甚至有些人還會出現“疑病”癥狀:懷疑自己是不是患病了?這種猜測與擔心往往會讓人呼吸急促、胸悶、腸胃不舒服,恰好這些身體反應又和肺炎的某些癥狀描述相似,這讓人們加倍焦慮。其實,這都是“過度焦慮”惹的禍。過度焦會影響你的日常學習和生活,導致注意力下降,食欲或睡眠變差,健康變差等等。因此,你可以通過深呼吸來緩解過度焦慮: 第一步:通過鼻腔慢慢地深吸氣,同時慢慢從1默數到5。把你的手放在腹部,當你吸氣的時候,會感到腹部慢慢鼓起來。 第二步:屏住呼吸,慢慢從1默數到5。 第三步:通過鼻腔或口腔,緩緩呼氣,同時慢慢從1默數到5。 第四步:重復上述步驟,每次持續3-5分鐘。
Q11:我從武漢回來后被隔離14天并沒有發現感染,可是總覺得只是沒有被正確診斷出來而已。我該怎么辦? 答:有數據表明,疫情開始后20%左右的人都會擔心自己已經感染了新型肺炎病毒。這往往是疫情特別重大信息不夠全面時,人們的一種應激反應。特別是與肺炎發生有千絲萬縷關系的時候,人們會根據有限的線索發揮自己的想象力,進行“合情合理”的“自圓其說”,將各種線索合理化,從而推斷自己很有可能得病。你可以通過自我提問的方式來幫助自己確認現在的身體狀態,比如問自己“我有與肺炎相符的癥狀嗎?”、“我的體溫正常嗎?”、“我隔離了14天后有身體反常的情況嗎?”當然,也可以去醫院門診進行專業的診斷和檢查,用客觀的診斷報告來讓自己安心。
Q12:網上有很多與疫情相關的新聞,看完心里很壓抑,但又忍不住總想去看,這是怎么回事? 答:當我們看到與疫情有關的圖片、視頻、文字等,會難以避免地產生悲傷、焦慮、恐懼等負面情緒。這些負面情緒會使我們感到身體不適,同時又反過來促使我們不斷查看新的進展以確保自己是否安全。這樣一來,負面情緒再次被強化……因此,我們可以限定自己上網查閱新聞的次數,如把“隨時看新聞”改成“一天只看兩次”,減少負面信息的輸入,重點關注利好消息,對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,增強對抗疫的信心。 Q13:看到各種關于疫情的信息,我最近總夢到自己感染了病毒或者死亡,這是怎么回事? 答:現代社會,信息傳播速度快,可以讓人們更快地了解疫情,但也由于信息的不完整導致人們更容易焦慮、恐慌。夢境往往表達了人們的這種情緒。白天的你看到很多有關疫情的新聞,大腦接收了大量有關“病毒”、“隔離”、“搶救”的信息,到了晚上,這些信息就會出現在你的夢境中。如果你經常夢到這些,首先你必須減少白天查閱疫情新聞的次數和時間。其次,你可以問問自己“我擔心的問題是實際存在的嗎?它發生的幾率有多大?”如果它有可能發生,那我們可以做些什么來應對它?通過想象和實踐具體的預防方法,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降低你對疫情的恐懼。 針對這次疫情,我們福州金山小學面向大家提供免費心理咨詢服務,如您確有心理需要,可添加QQ:406109034(彭老師),或電話:18250167720(林老師)咨詢。我們將秉持著專業的態度,傾聽您的訴說,與您一起面對困境,再次擁抱明媚的陽光。也請您找到一個安全的,不被人打擾的空間進行網絡咨詢。為了更好地提供服務,我們每人每次服務時間不超過20分鐘,服務時間段為:9:00-17:00。 福州金山小學心健室 |